
彝医药——拨云锭传统配方及制作工艺于2014年1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拨云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药眼科锭剂制品,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评定的首个彝族药品种。据《云南省志医药志》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通海秀山沈育柏创建老拨云堂,生产拨云锭眼药,首开云南制药先河”。老拨云堂以“医以济世,世守其业”价值观世代相传。
“拨云锭”由彝族的传统配方,通过传统工艺制成,距今已经有280多年的历史。光绪末年,“拨云锭”声名远扬,销售到中原、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并经由茶马古道远销至越南、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曾一度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当时民间谚传:“身带拨云锭,走遍天下不受穷”。“拨云锭”获得了清朝皇室和民国云南政府的嘉奖并荣载史册,至新中国成立前,“拨云锭”的年产销量高达三百万锭。因为“拨云锭”有解毒散结、消炎止痛、明目退翳等神奇功效,一直深受历代百姓喜爱。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拨云堂生产的“拨云锭”获得诸多荣誉:1989年12月18日,被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90年9月17日,荣获中国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银奖;1991年6月10日,荣获全国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金奖;1994年1月8日,被评为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制剂品种;1994年4月8日,获批国家OTC甲类药品;1999年12月26日,被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00年5月27日,中华名族医药学会推荐产品;2004年12月6日,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中药保护品种。
作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荐的首个彝药品种,近三百年传承的“拨云锭”是彝汉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继承和开发价值意义重大,是“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象征,是中医药事业兴衰变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