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留住记忆

日期:2015-03-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李晓华点击:1229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留住乡愁      留住记忆

                                                   ——在楚雄州文化馆实习感受

      在“三古一彝”的楚雄州,有着百卉千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古生物到古人类而留传下来的古文化和彝族文化也是年湮代远。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才得以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楚雄人,我必须责无旁贷的了解和学习楚雄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化在不断的冲击着古老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一份份割舍不了的民族情怀,我们应该在这样的民族文化里如痴如醉。而不是排挤,摒弃我们精神灵魂,架空我们的身躯,让我们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远。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不应该被中断,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所拥有的民族文化记忆,保护好我们的“前世今生”。

     本人在学校读书期间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浓厚的兴趣。庆幸能来到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实习,能够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在政府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在各县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相对完善。楚雄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比较完善的保护和传承,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多年的调查,并且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调查、普查、申报、管理、保护、传承体系。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得以申报,并做了保护和传承。建立传习所,培养传承人。楚雄州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区创办培训班,培养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接班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着我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档案,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比较完整全面的资料记录,一丝不紊。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建立一个与内外届交流和学习,展示楚雄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出了大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书刊。这些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都让我感到弥足的欣慰。

     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非学无以广才,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所以,首选得对楚雄州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做一个掌握,也是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应具备的理论常识和前提。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做了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一套比较完善和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如何对电子档案的整理、分类、排序。如何对纸质资料的妥善保存、归档等等。再次,学习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方法。如何准确的记录,吸取有效的信息。接着,学习和阅读专家和老师们所撰写的书籍和刊报,学习老师们在工作上的方法和态度,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怎样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和沟通,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学习老师们如何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方法,撰写成书籍,给后人做学习和参考,并能有效的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习如何开展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的申报。每项活动的开展需要什么材料、文件。如何开展,需要走哪些程序。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办公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实习期间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到乡下和老艺人们进行面对面交谈和学习的机会。当然,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下乡调查的情况和方法,介绍一些传承人给我认识。在楚雄州文化馆实习期间使我受益匪浅,如何更好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怎么样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用于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古老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不仅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无数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坚持。这不仅仅是喜好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我认为好东西就应该坚持,只有坚持不懈的传承和保护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源远流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持久战,国家和政府需要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需要坚持,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需要持之以恒。国家和政府需要坚持不懈的政策坚持和资金的投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需要长期坚守自己岗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作为传承人,要坚持不懈和锲而不舍的将自己所会的东西传承下去,将其发扬光大,并利用自身所会的技艺造福社会。走出去,使自己的技艺发挥更好的作用。坚持带徒,薪尽火传 。民族文化是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弥足珍贵,作为掌握技艺的传承人也包括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矢志不渝的将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所以,贵在坚持,让宝贵的民族文化发光发亮。坚持传承,留住我们仅有的记忆,留住我们的“前世今生”。

                       (  作者系云南艺术学院大四学生,在楚雄州文化馆非遗中心实习两个月)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