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妥甸酱油的历史传承

作者:苏轼冰 日期:2021-10-10 来源:楚雄地情网点击:31704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哀牢大山中的双柏山高水长,水好,一般来说就容易产好酒、名酒。双柏不产名酒,但出产酱油,闻名遐迩的妥甸酱油。它浓香四溢,色香味俱佳,有口皆碑,早在几百年前,省内就有“妥甸酱油禄丰醋,新兴姑娘河西布”的民谣传唱。曾多次获国内金奖,被国家调味专家多次赞誉,媲美闻名世界的日本“万字牌”酱油。

妥甸酱油历史悠久,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沐英、蓝玉、李和穆“帅师征云南”。二十二年,李和穆征讨时称南安州的双柏,平定了彝族部落阿妥,更名妥甸,留部将刘登第驻守。二十三年,刘将家眷迁至妥甸。相传刘妻美貌过人,精明聪慧,心灵手巧,不仅善于绣花挑朵,而且还有一手制作酱菜的祖传绝活。妥甸闭塞边远,生活用品奇缺,没有家乡的调味食品,刘妻便觉餐餐寡淡,饮食无味。于是,她就采摘山中香草鲜花作香料,用山中淌出来的小龙箐泉水为源泉,按家乡祖传工艺,精选本地黄豆、小麦、食盐酿制为自家饮食调味用的酱油。

刘妻酿制酱油时用的是小龙箐从大山涧里流出的泉水,山泉清澈甘冽,使她酿制出来的酱油味美色正,酯香浓郁,色味清鲜,远远超过了她在老家酿制的最上等酱油,连刘妻也惊奇自己酿制的酱油会如此之好,色泽亮丽,香气袭人。在部属、亲友中品尝后,备受称赞,名声也渐传渐远,盛誉非常,刘妻也赢得了“酱油西施”和“香美人”的美称。后来,刘氏子孙依托妥甸质地物殊的山涧泉水,承袭了刘妻酿制酱油的精密配方和传统工艺精工酿制,使妥甸酱油世代相传,名扬四方。

相传,酱油为江西省吉水县(今吉安市)王氏祖先所创。据相关史料记载:王氏祖先遵循古代《齐民要术》配方,长期发酵豆豉酿造酱油。明永乐五年(1407年)12月,李和穆及其将士家属移居妥甸,大批外地汉族开始定居双柏。江西籍的人多了,饮食习惯不一样,酱油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

明末清初,双柏大兴矿业,其矿产资源之丰富甲于全滇。由于石羊、马龙、野牛、浪泥箐等处的矿藏纷纷开发,人员广集。在大兴矿业中,妥甸逐渐形成当时双柏最大的集市,妥甸酱油也因集市上的需要开始形成商品上市。从咸丰年间到民国初年,妥甸酱油开始逐渐扩大生产,由原来的独此一家扩大到10多户手工作坊,俗称妥甸小锅酱油,名声传于全滇。

清道光初年(1821年),从江西来的王氏祖先从妥甸迁到当时的南安州城云龙镇(今楚雄市辖),王氏子孙采用山涧泉水,承袭了刘妻王氏酿制酱油的精密配方和传统工艺精工酿制,使妥甸酱油世代相传,名扬四方。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扩大地方名特产品市场,妥甸酱油的第二代传人,王芝莲之子王凤鸣带着两大坛生抽妥甸酱油到香港试售,立即被抢售一空,并受到香港客户的高度赞誉,纷纷要求再买。此事使王家大受震动,回来后致力钻研妥甸酱油,在酿造技艺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进,使王氏酱油起色很大。

1945年6月,为了传承妥甸酱油,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王凤鸣把儿子王文俊送到云南大学学习半年,专攻张志教授主持的采用日本菌种配制的“云企酱油”,成为妥甸酱油的第三代传人。王文俊学得先进的工艺后回到双柏,结合祖传的工艺,把原来的天然捂制改用人工培菌制曲,用明火浓缩成酱油,一年四季均可投料生产,酿造出了质量更好,更受欢迎的妥甸酱油。

妥甸酱油由于自身的质量和品质,使之成为了抢手货。当时,县内每年仅销售总产量的15%,妥甸人也吃不到妥甸酱油,年头时节更是紧缺,是走亲访友的最好赠品之一。

1961年,妥甸公社小庙河酱油厂正式改为双柏县酱油厂,厂址迁至登高山下,重新开始采用小龙箐山泉水酿制,使妥甸酱油质量大为提高,当年便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葡萄泉”商标。1962年2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妥甸酱油“葡萄泉”牌商标,成为双柏第一个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商标。妥甸酱油与它的名声一起,更快地走出双柏,走出大山,从彝乡走向省内外、国内外……

1979年12月,妥甸酱油被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1981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并荣获省、州“优质产品”证书和省计量局、省工商局的“免检证书”与“著名商标”证书。云南师范大学的郑永福教授曾写信给妥甸酱油厂说:“妥甸酱油乃食物中之佳品,余曾多年食之,每餐均不可少,希望扩大经营,远销海外。”湖南理工学院的袁振远教授多次鼓励妥甸酱油厂将酱油从缅甸出口东南亚各国。在台湾、香港和海外的一些双柏籍人士都经常托回乡的朋友购买妥甸酱油,赠送亲友。特别是每年的楚雄火把节期间,更是排成长队争相购买。

历史跨越600多年,2014年12月,云南双柏妥甸酱油有限公司作为楚雄州农业龙头企业,启动了世纪酱香产业技改扩建项目,标志着双柏县以及楚雄州的一个民族品牌正在继续做大做强。妥甸酱油青春不老!

本类最新